反駁 - [賴宇凡 僑大基金會演講 - 關於 三高 痛風 胃酸 骨質酥鬆和減肥 不一樣的看法]

161218_231621

以下內容是網友歐陽良俊針對 賴宇凡 僑大基金會演講 - 關於 三高 痛風 胃酸 骨質酥鬆和減肥 不一樣的看法 這部影片做反駁. 不過我沒有能力知道誰對誰錯.

看完第一部份就快吐血了。賴小姐的某些觀念,真的需要糾正。分述如下(文長慎入) 1. 血量有91.4%是水? 應該說,血漿有91~92%是水 血液由血漿(55%)和血球(45%)構成。其中血漿含水量92%,因此血液含水量應該是55%*92%=50.6%而非影片中宣稱的91.4% 2. 血管中,主要控制水分進出的物質是鈉? 水的移動由環境中的滲透壓決定。鈉固然可以提高滲透壓,但在血液中,有另外一個相當控制滲透壓最重要的因素是「白蛋白(Albumin)」。 臨床上,血中白蛋白的多寡直接影響血管中水分的調控。醫師也會調整白蛋白的量去調控病患的血量。 影片討論水分移動的問題,不去討論白蛋白,是十分奇怪的。 3. 高血壓的病根? 高血壓成因很多,年紀增加,血管敏感度降低、腎臟問題、內分泌疾病都會造成高血壓,最常見的原因還是「找不到明確病因(Idiopathic)」 各種可能影響血壓的因子造成血管偵測血液容量的敏感度降低,使得身體誤認較高的血壓是正常的。 影片中宣稱,高血壓是因為水分攝取不足,造成血管必須收縮進行調控,讓血壓升高。而鈉離子濃度升高,是因為上述機制產生的結果。因此高血壓的人不需要限鹽飲食,只要多喝水就可以。 鹽分當然會提高血液中的滲透壓。滲透壓提高,更多的水分就會被拉進血管中,血液容量上升。長期下來身體適應了,便產生高血壓的現象。 高血壓的人會高血鈉嗎?錯。低血壓的人還比較常見,因為他們身體裡的水(溶質)變少,鈉(溶質)便相對變濃了。 多喝水這件事只適用於一般人,因為太多的水分也會讓血液容量增加,正常人可以有效地調整這些多出來的容量(尿掉/拉掉),可是高血壓的人這個能力較弱。會使血壓更形增高,加重心臟負擔進而產生更多疾病。 向高血壓的病患宣傳多喝水多健康?器官會壞更快才對。 4. 偏頭痛的人都不喝水? 偏頭痛是一個專門的疾病名詞:Migraine,一般人常將普通的頭痛與偏頭痛混淆。 醫學上所指的偏頭痛,診斷的原則是符合以下四項症狀: 1). 頭痛發作持續4-72小時。 2). 形式為搏動性、單側、中重度、影響日常生活四種中符合至少兩個 3). 頭痛發作時伴隨噁心、嘔吐、畏光或怕吵 4). 同時符合前三項條件至少五次 偏頭痛的病因仍在研究中,目前理論傾向「腦中三叉神經與相關血管的發炎」造成,和飲水較無直接關聯。 5. 脫水就要保鈉? 這句話是對的,但是不能直接推得脫水會造成高血鈉(鈉太濃了)。 身體維持水分平衡的機制,通常會討論到腎臟。 水分不足時,流經腎臟的血液會減少。腎臟感應之後,會啟動一連串作用機制,增加腎血管中鈉的含量,提高滲透壓,從而提高水分的回收。 水變少→保鈉→鈉變高→滲透壓增加→水分回收→減少尿液排出,提升血量 因此,腎臟保鈉的目的是為了維持水分的平衡。血中的鈉和水都增加了,不會造成高血鈉。 除非你脫水脫得太誇張,腎臟調整不回來。這時候你也不會坐在電腦前看youtube,應該躺在病床上神智不清。 6. 胃食道逆流真的是胃酸過多造成的? 他說是胃酸分泌過少,進而使接下來的消化機制大亂,賁門不關導致胃食道逆流? 目前已知確定造成胃食道逆流(Gastroesophageal reflux, GERD)的病因有: 1. 暫時性的下食道括約肌開啟,如胃脹大(Gastric distention)造成的神經反射(Vasovagal reflex) 2. 解剖學的異常:如橫膈疝氣,部分胃穿過橫膈進入胸腔,干擾下食道括約肌的運作機制 3. 硬皮症:造成下食道括約肌收縮力異常,使賁門無法關緊 4. 肥胖:消化敏感度降低,胃排空能力較差 5. 胰臟胃泌素瘤(Zoliinger-Ellison syndrome):胃泌素大量分泌,刺激過多胃酸分泌 6. 高血鈣:高血鈣也會促進胃泌素分泌,進而使胃酸增多 賁門的開關,主要是由下食道括約肌控制。胃食道逆流的病根,是因為下食道括約肌張力異常,使賁門無法有效關閉。 大多數情況下,胃酸的量並不是造成胃食道逆流最主要的因素。但是在胃酸分泌過多的病患(如Zollinger-Ellison syndrome),太酸的環境會傷害胃黏膜產生胃潰瘍,同時也會傷害賁門。 因此在大多數的情況下,是因為飲食習慣不正常,吃太多造成胃脹大,賁門關閉不良。或者其他使下食道括約肌張力失常的因素,造成胃食道逆流。 然後逆流回去的胃酸再傷害食道黏膜。長期下來,食道會產生變性、癌化,就變成大家熟悉的食道癌。 肉類在胃停留的時間較長,因此容易造成胃脹大的效應。 因此在胃食道逆流患者的衛教中,我們會告誡病患少吃刺激胃酸分泌的食物與飲料,並配合制酸劑的使用,就是要避免逆流時對食道的傷害過大。 7. 酸是消化之王,沒有胃酸,後續的消化會大亂? 影片宣稱,有了胃酸消化食物,酸才能有效刺激幽門開啟、賁門關閉,食糜往下游移動。沒有酸,賁門、幽門開關機制都將異常。 讓我們來討論一下賁門與幽門括約肌如何運作: 食物經食道進入胃之後,物理性的壓力刺激會經由迷走神經調控使賁門舒張,而讓更多的食物進入胃。這就是進食時我們可以順利地一口接一口不會滿到吐出來的原因。 而進入胃部的食物,會被胃的三層括約肌混合攪拌,胃液分泌,初步分解其中的蛋白質。括約肌收縮的節律,是由肌肉自主放電產生的(Basic electrical rhythm)。 食糜會被規律的收縮(Antral systole)送往胃的尾端。經過充分的攪拌與運送後,固體的食物變成液態的食糜,在幽門處,幽門括約肌的收縮會讓液態的食糜緩慢地注入小腸。 因此,酸並不是調控賁門與幽門收縮的因素。影片立論不成立 以上資料整理自醫學院生理學教科書、考選部醫師國考指定用書Ganong,以及內科學聖經Harrison 感謝這部17分鐘的唬爛影片,讓我可以重新複習一些基本的知識。我所整理的資訊並非100%正確,但已經足夠指出影片中部份的謬誤。 醫學與營養學的學術空間,是一個開放的討論場域,有任何不同的意見都可以提出討論。但是向他人傳達健康知識以前,最好先確定自己有足夠的學術基礎,這個學術基礎,是建構在許多取樣於成千上萬病患的大型研究,以及各種專門的書籍,而不是坊間一些包裝精美、觀念似是而非的書刊。